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
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6-8日交节
《月令七十二候解》中记载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此时,天气虽未达到一年中最热,但暑气渐盛,雷雨增多,空气湿度加大,呈现出“湿热交蒸”的气候特点,人体也会因外界环境变化,面临诸多健康挑战,中医养生需结合节气特性,从多方面进行调养。
小暑养生方法
一、起居养生
调整作息:小暑时节昼长夜短,应遵循“晚睡早起,午间小憩”的原则。晚上11点前入睡,早上6-7点起床,顺应夏季阳气的升发与收敛。午间适当小憩30分钟-1小时,可缓解疲劳,补充体力,养心护神,让下午精力更加充沛。
注意防暑降温: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外出,如需外出,做好防晒措施,如佩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涂抹防晒霜,携带遮阳伞等。室内可使用空调调节温度,但温度不宜过低,保持在26℃- 28℃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感冒。同时,要注意适时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,防止室内空气污浊滋生细菌。
保持衣物干爽 :由于出汗较多,应选择宽松、透气、吸汗的棉质或麻质衣物,利于汗液蒸发,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。衣物要勤换洗,运动或出汗后及时更换湿衣,避免穿着潮湿衣物,引发皮肤炎症或感冒。
二、运动养生
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项目 :避免在烈日下进行剧烈运动,可选择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时锻炼。推荐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、游泳等运动。太极拳和八段锦动作舒缓,能调节呼吸,促进气血流通;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可消暑解热,是小暑时节的理想运动。
控制运动强度 :运动时以微微出汗为宜,避免大汗淋漓,防止津液过度耗伤,损伤阳气。运动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或喝冷饮,应稍作休息,待身体自然冷却后,用温水洗澡,并及时补充水分,可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,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电解质和水分。
三、情志养生
小暑天气炎热,人容易心烦气躁,情绪波动较大。中医认为,夏季与心气相通,情绪不稳定会影响心脏功能。因此,要重视情志养生,保持心情舒畅,心态平和。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、读书、绘画、钓鱼、练习书法等方式放松身心,缓解压力;也可多与家人、朋友交流,分享生活趣事,释放不良情绪,避免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。
小暑养生饮食指导
饮食原则
遵循“清热解暑、健脾祛湿、益气生津”的原则,饮食宜清淡,减少油腻、辛辣、生冷食物的摄入,减轻脾胃负担。多食用新鲜蔬菜、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保证营养均衡,同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推荐食材
清热解暑食材 :西瓜、苦瓜、黄瓜、冬瓜、丝瓜、绿豆、赤小豆、 莲藕 、芹菜等。西瓜清热解暑、除烦止渴;苦瓜能清热泻火、消暑解毒;绿豆可清热解毒、消暑利水,煮成绿豆汤是夏季消暑佳品。
健脾祛湿食材 :薏苡仁、芡实、白扁豆、山药、茯苓、藿香、陈皮等。薏苡仁利水渗湿、健脾止泻;芡实补脾止泻、益肾固精;白扁豆能健脾化湿,可与大米煮粥食用。
益气生津食材 :太子参、麦冬、 石斛 、蜂蜜、百合、银耳等。太子参和麦冬可益气生津、养阴清热;蜂蜜润燥滑肠、滋养补中;百合润肺止咳、清心安神;银耳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。
食谱推荐
苦瓜排骨汤
材料:苦瓜1根、排骨300克、姜片、盐适量。
做法:排骨焯水后捞出;苦瓜洗净去瓤切块;将排骨、姜片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30分钟,加入苦瓜继续煮15 - 20分钟,最后加盐调味。
功效:清热解暑、健脾开胃。
薏米红豆粥
材料:薏苡仁50克、赤小豆50克、大米100克。
做法:薏苡仁和赤小豆提前浸泡数小时;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,加适量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食材软烂。
功效:利水渗湿、健脾祛湿。
百合银耳莲子羹
材料:百合30克、银耳1朵、莲子50克、冰糖适量。
做法:银耳泡发撕成小朵,莲子去心;将百合、银耳、莲子放入锅中,加适量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银耳浓稠,加入冰糖调味。
功效:益气生津、润肺养心。
小暑养生理疗项目介绍
艾灸
小暑时节艾灸可温阳散寒、祛湿通络。选取足三里、阴陵泉、关元、气海、脾俞等穴位。足三里是胃经合穴,艾灸可健脾和胃、增强免疫力;阴陵泉能利水渗湿;关元、气海可培补元气;脾俞可调理脾胃功能。每周艾灸2-3次,每次每穴15-20分钟,以皮肤微微潮红、有温热感为宜。艾灸后注意保暖,多喝温开水,促进体内寒湿排出。
拔罐
在背部膀胱经、督脉等部位拔罐,可疏通经络,调节气血,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。可根据个人体质选择留罐法、闪罐法或走罐法。留罐时间一般为5-10分钟;闪罐法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,反复操作;走罐法需在皮肤上涂抹润滑油,让罐子在皮肤上来回移动。拔罐后6小时内避免洗澡,皮肤有破损、溃疡、过敏等情况不宜拔罐。
小暑时节,把握养生要点,顺应自然规律,从起居、运动、饮食、理疗等多方面进行调养,能够更好地应对暑湿天气,守护身体健康,轻松度过炎炎夏日。
文 治未病科 张佳蓉